首頁 > 新聞速遞 > 行業資訊

社區型購物中心:中國購物中心發展新趨向

發表時間:2013-08-30 09:02:34  點擊數:

縱觀中外零售業發展的歷史,從過去的士多、雜貨鋪到超市,從專賣店、百貨商場到商貿城,從集市、步行街、購物中心到商圈的形成,每次業態變化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文化及市場需求的改變。隨著區域型購物中心空置率高企不下、百貨業同質化日益嚴重,大型超市飽受租金壓力等諸多因素,零售商開始思考各種“轉型”的可行性,市場細分化,商家在社區商業中找到商機。

近年來,百佳、華潤、樂購等大型超級市場忙“瘦身”扎堆社區——社區店,既能滿足日常家居生活需求,又能彌補網購的時間差劣勢,已然成為超市業發展的新目標。與此同時,萬科、恒大、雅居樂等大型開發商紛紛高調提出“社區商業”計劃,萬科更把社區商業“五菜一湯”定為全國項目復制的社區商業模式。更有不少知名的區域型購物中心,也開始在自身定位上為社區商業作出相應調整,以迎合社區商圈的消費需求。

中國購物中心走過黃金十年的發展路,大面積的區域型購物中心布局已基本定型。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購物中心向效區化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高速公路網絡、快速公路網絡,正在使周邊區域一體化,城市中心開始多元化,而就地消費、便利消費是新的要求,新的商業中心形成水到渠成,而新的商業中心需要新的購物中心來支撐。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則認為,在國內,社區型購物中心將是未來商業的發展重點,成長潛力最好。從老百姓消費頻率上,社區型購物中心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區域性、都市型的購物中心,都已經接近市場的飽和狀態,更多的機會是來自社區型的購物中心。

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認為,中國的社區型購物中心無法全盤照搬國外模式。比如國外的社區購物中心會引進郵局、醫院等,但在中國,尤其是郵局這樣的國營單位完全沒有可能去交付不菲的租金到商業物業去經營,所以中國的社區型購物中心的基本業態一定是以超市為主、兼帶餐飲、休閑和娛樂。

目前的中國社區型購物中心,更似是國外社區購物中心和近郊購物中心的綜合體。以封閉式多樓層建筑為主,營業面積3-5萬平方米,以滿足周邊或近郊大型樓盤的消費需求為主,設有超市、主力店、3C店、餐飲、親子娛樂等業態。較為成功的有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百仕達喜薈城等。

百聯西郊購物中心,被稱為中國第一個開放式的社區購物中心,位于上海西郊長寧區新涇地區,2004年12月開業。商場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和地上四層共6層高建筑。開放式建筑,設有貫穿東西兩側出入口的步行街、引入室外與室內交替的環型走廊和天橋、開敞的園林景觀中心廣場,三個區域組合成一個整體。百聯西郊購物中心定位于社區型購物中心,設有永樂生活電器、世紀聯華、迪卡儂等8家主力店,近200家商鋪。

隨著市場細分,社區商業業態的變化,中國社區型購物中心也在不斷完善。消費群體及消費需求的增加,也要求社區型購物中心的發展走向更多元化、主題化。